通知公告

当前位置: 院系首页 >> 院系概况 >> 通知公告 >> 正文

成都工业学院第二届大学生“创之星”建筑模型创意大赛活动方案

2025-05-13 土木工程系

主办单位:土木工程系

承办单位:土木工程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研室

一、活动宗旨

以“创新引领实践,匠心筑梦未来”为主题,聚焦“功能与美学的平衡、结构与艺术的融合”核心理念,通过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的全流程实践,激发大学生跨学科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,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赛事倡导绿色设计理念,鼓励学生运用环保材料探索可持续设计策略,深化对建筑结构、材料性能及建造技术的理解,锻炼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,推动专业交叉融合,为校园搭建“从概念到实物”的实践平台,发掘兼具创新思维与工匠精神的优秀作品,助力“新工科”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。经研究决定,由土木工程系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承办第二届大学生“创之星”建筑模型创意大赛。

二、参赛对象

参赛范围:全校全日制本科生,专业不限。

组队要求:以团队形式参赛,每队3-4人,设队长1名;允许跨专业、跨年级组队,每队限报1件作品,可自主邀请1名校内教师担任指导教师。

三、赛制安排

(一)参赛方式

1. 报名阶段(510-520日)登录学校官网下载《报名表》,填写团队信息后,发送至邮箱:2947708751@qq.com,邮件主题命名为“队名+建筑模型大赛报名”。报名成功后加入赛事通知群(QQ群号:805520511)。

2. 作品提交阶段(624日前)提交实物模型、设计说明书(A41000-1500字)(提供撰写模版)。模型需粘贴团队信息牌(注明作品名称、队名、成员、指导教师等)。

3. 现场答辩阶段(625日)模型公开展示,团队进行5-10分钟答辩(PPT汇报+专家提问),专家现场评分。重点阐述作品创意、模型功能、制作工艺、材料选取等。

(二)比赛规程

评审从“作品创新性、功能适用性、结构合理性、美学表现力、材料选取、现场答辩”五维度综合评分,确保每个团队获得充分展示机会,最终按得分高低确定奖项。

(三)时间安排

阶段

时间节点

具体内容

报名及选题

510-520

团队报名,确定模型设计方向

作品制作、提交

510-624

完成模型,并提交作品,说明书

决赛答辩

625日(地点待定)

现场展示、答辩,评委即时打分

(四)竞赛规则

1.此次比赛以小组形式参赛,每位参赛选手只允许参加一个队,每队参赛人数3-4人,可跨学院,跨专业,跨年级组队。竞赛期间不得随意换人,若有参赛队员因特殊原因退出,其余成员可继续参加比赛;

2.参赛队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比赛作品,逾期将视为自动放弃比赛;

3.参赛队应独立设计、制作参赛作品。每个参赛队限报一件命名作品,否则将取消参赛资格;

4.提交参赛作品时,还应一并提交设计说明书、方案图。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对方案的构思、布局、功能、结构选型及其它有特色方面的说明;对已有实际建筑的模型仿制,请注明所模仿的建筑;方案图应包括结构整体布置图与方案效果图;

5.文本封面要求注明作品名称、参赛队长姓名;正文按设计说明书、方案图的顺序编排,并将材料一式一份交至指定地点,建模作品按时放置到指定位置。

四、竞赛内容

(一)建模内容

模型选用材料自备(不限,瓦楞纸、一次性筷子等),设计并建造一个具备一定功能适用性、做工细致、构件构造与搭接可靠合理、传力途径清晰,并具有一定美学表现力的建(构)筑物模型。

(二)参赛作品注意事项

1.作品应具有一定功能价值体现,如适用于居住,办公,交通,水利等。文化象征或精神体现类作品,其传递的文化内涵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2.作品的美学表现应不违背中国大众审美一般标准,严禁涉及历史虚无主义,种族歧视,不良文化导向或暗示的内容或符号出现在作品中。

3.构件及节点构造合理,传力途径清晰,具有良好的结构可靠度及稳定性。

4.模型可以为现实中存在的既有构筑物,也可以为自己原创设计的概念模型。如若是对既有构筑物的仿建,参赛时必须加以说明。凡是利用仿建冒充原创或不加以说明的,将视为学术不端行为,取消参赛资格。)

5.作品必须由参赛学生自己动手完成,严禁在网上购买成品模型或半成品单元拼接组装,严禁雇佣校外人员或校内非参赛人员—包括指导教师、实验室工人等帮忙代做,如若发现相关违规行为,直接取消比赛资格。

五、奖项设置

一等奖5%,奖品,颁发荣誉证书;

二等奖10%,奖品,颁发荣誉证书;

三等奖15%,奖品,颁发荣誉证书;

优秀奖30%,颁发荣誉证书;

六、联系方式

土木工程系:张敏(地空)

报名表邮箱:2947708751@qq.com

大赛通知QQ群:805520511

报名表:见附件







下一篇:成都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2025年度转专业面试通知